歡迎光臨新坐標科技有限公司!
測繪學是一門古老科學,德國科學家赫爾默特在1880年曾給Geodesy(現定義為大地測量學)這個詞下了一個定義[1]。傳統測繪的特征是相關理論和測量手段落后,應用范圍和服務對象狹窄,大多數人對這個行業有一定的理解誤區。隨著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及通訊技術的發展和它們在測繪行業的滲透融合,使得測繪科學在這些信息技術的支撐和推動下,出現了以3S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測繪新技術,這些技術既改造了傳統的測繪學科,又賦予測繪現代化的內涵,使得測繪學科從理論到手段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測繪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測繪學科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的發展,成為傳統和邊緣混合的交叉學科。因此,現代測繪科學是研究地球和相關實體的與地理空間分布有關信息的采集、量測、分析、顯示、管理和利用的科學和技術[1]。其目的是解決人口膨脹、資源匱乏、環境惡化和災害頻發等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全球性問題,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數據保障。
測繪學已從傳統測繪形成為數字化測繪,而當前正從數字化測繪向信息化測繪轉變[1]。市場必然根據測繪領域的巨大變化來要求測繪專業教育培養出復合型人才,這必然導致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變革。
1 測繪復合型人才含義
測繪復合型人才是指在測繪技能和測繪數據處理理論的堅實基礎上,具備在道橋、空間信息處理及服務等相關領域從事工作需要的一定理論和技能。這里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引入其它領域的新技術來解決測繪領域的老問題,二是用測繪技術去解決其它領域所遇到的新問題。市場對測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必然引起測繪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在高等教育院校,“拓寬專業、交叉培養”已成為人才培養的總趨勢,都朝著綜合、交叉、實踐、創新、素質、復合等方向發展。
2 測繪工程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以人才培養為主題,形成相對穩定的、系統的、理論的、可拓展的人才培養方式,為人們提供一種相對穩定又具有范式意義的人才培養模型,便于人們把握和運用。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2.1 教育思想的轉變和人才培養定位
現代測繪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測繪專業的教育與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我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一種測繪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定位。努力將“傳授知識型”的傳統繼承性教育思想轉變為“激勵拓展型”的創造性教育觀念;從學習知識為主的“知識目標觀”向以學習方法為主的“能力目標觀”轉變;從“培養知識型人才觀”向“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觀”轉變,從以“教”為主的灌輸式教學到以“導”為主的自主性、能動性、自學性教學轉變。
測繪工程專業定位是在保持我校道路工程測量特色的前提下,將測繪工程專業向綜合化、交叉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突出學科特色,使測繪工程專業從狹窄的面向傳統服務性測繪的專業教育,轉變為適應道路、橋梁、水利、工民建、土地、礦管、規劃管理、空間信息服務等需要的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備地面測量、空間測量、攝影測量、遙感、地圖編制及地理信息系統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在交通土建、城市建設及其相關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城市建設、資源調查與管理、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實施和研究,環境保護與災害預防等領域的研究、管理、教學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2.2 測繪工程專業的設置原則及課程體系
根據我校路橋水專業的學科基礎、全球測繪科技的發展趨勢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測繪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可以歸納為“一個中心、三個梯面、信息技術教育不斷線”。即以培養測繪復合型人才為中心;三個梯面是指傳統測繪與測繪基本理論(以測量學、控制/大地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數據處理方法、工程測量學、航空攝影測量學為代表)、測繪新技術(以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數字攝影測量學、數字測圖為代表)、代表專業特長的組合或特色課程(以道路工程、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與概預算、工程招投標與項目管理為代表);信息技術與測繪技術緊密結合,貫穿整個專業教學過程,按低級到高級、與專業結合的緊密程度,依次為計算機文化基礎、可視化高級程序設計、數據結構、空間數據庫原理、AutoCAD及測繪應用、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象處理、計算機網絡基礎、測繪程序設計、WebGIS原理與開發等,這些課程有機安排到相關學期,使信息技術教育在整個測繪課程體系中循序漸進。
落實到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分配表中(如圖1),除了體現上述思想以外,還遵循如下原則:第一,課程體系要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即加強通識教育,基礎課占到53%。使學生在完成本科學習后,依靠寬厚的知識基礎,通過自學終生適應技術和社會的發展;第二,要壓縮學時、突出重點、引導自學,即專業課程需要精簡與整合,專業課只占47%。隨著專業的拓展,知識內容增加,講授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有限的學時放在重點內容上,引導學生自學非重點,培養起學生自學能力和終生學習的習慣;第三,注重實踐、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鍛煉,讓學生在實踐中能動的學習。
圖1 重慶交通大學測繪工程專業各類課程的總學時分配表
2.3 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
根據我校測繪專業的路橋背景和測繪儀器設備,專業教學目標是加強基礎、強化通識、因材施教、個性化定位、針對性發展。即在工科基礎課程上,低年級完成測量基礎課程學習,在高年級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個人興趣愛好和潛在的就業前景,在專業方向上進行多元或在某一特色方向進行選擇學習,使學生具備成為復合型人才的基礎。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進行教學方法的變革是必要的。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直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累于知識的傳播,學生累于知識的積累,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宰,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對于這種教學方法曾經發揮了有效的作用,現在也顯露出一定的弊端,很多學校和老師都在探討這個問題,也提出了很多好的解決辦法,但是學科和專業的不同,這個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探索適合測繪工程專業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基礎上,采用現場操作教學、案例教學、科技論文閱讀筆記及寫作、課堂交流、專家講座等形式予以輔助,會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2.4 教材建設與教學內容
以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柱的測繪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測繪學的理論基礎、測繪工程的技術體系及其研究領域和學科目標在適應新形勢需要的同時發生深刻的變化[2]。測繪行業在高新技術的支撐下,進入市場競爭來尋求發展,測繪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空間信息產業。在這種情形下,測繪教育與教學要不斷地進行教材和教學內容上的自我調整,使測繪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都跟上科學技術的發展。
教材和教學內容上的調整需要與專業發展趨勢相適應,滿足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服務的需要。在教材建設中,主要按照“優先重點建設主干課程、系統化、教材內容及時更新”的原則制定教材建設規劃;在教學內容的變化中,一是要大幅度地增加了以3S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對原有教學內容適當壓縮、刪繁就簡、突出核心。二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形象化、信息化、可視化展現。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盡量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盡量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2.5 專業教學條件和實踐教學體系
好專業教學條件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基礎,它包括硬件條件(實踐設備的購買)、軟件條件(師資隊伍的建設、專業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完善的專業教學條件,有利于實踐教學體系建立。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也是測繪工程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體系包含兩個方面。第一,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需要建設開放性專業實驗室,做到時間開放,內容開放,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實踐能力,尤其是利用測繪領域的技術創造性的去解決其它領域的問題;第二,盡量與單位生產實際相結合,改進和加強對實踐教學的考核和考核標準。
2.6 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的孵化作用
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具有孵化作用,沒有科研作為底蘊的教育就是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這里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專業授課教師要有科學研究的經歷;第二是讓在校生參與科研活動,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在討論和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富有創新性的設想,這有利于構建學生的個人專業知識結構。所以,充分利用科學研究,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3 結語
測繪業已成為重要信息產業的今天,測繪的服務范圍和對象也不斷擴大,不僅包括以前的控制和測圖,為國家制作基本地形圖任務,還包括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與空間數據有關的各種信息服務[3]。因此,培養測繪復合型人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根據我校道路、橋梁、水利專業的學科基礎和測繪科學的發展趨勢,測繪工程專業教育主要有三個措施,第一,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使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綜合提高;第二,以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將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作為改革重點,更新內容,保持道路工程測量特色,強化測繪基礎,穩步進行專業拓展;第三,形成在數字城市、國土資源、交通與水利、城鎮與房地產等領域有重要影響的測繪復合型人才培養基地。
通過深化測繪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高專業教育水平,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復合型測繪專業人才,爭取早日成為重慶市的品牌專業。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