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新坐標科技有限公司!
從1976年到2016年的40年間,昆明城市面積增加了8倍多,幾何中心由上世紀70年代的勝利堂到90年代的得勝橋,再到21世紀初的官渡廣場以及現在的菊華立交,軌跡記錄了多年來昆明城市的發展方向,描繪著老昆明到現代化都市的變遷。云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昨日授權本報獨家發布,來源于云南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中實施的地理國情監測項目《昆明市主城區及滇池流域地表覆蓋與沉降監測》,審圖號為:云S(2017)075號的系列測繪圖,讓我們看看昆明這幾十年是如何長大的。
1976~2016年昆明主城區城市空間擴張圖 云S(2017)075號測繪圖
1976年
昆明城市面積約為53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一環范圍內,昆明火車站處在城市南部邊緣處。
1988年
五華區范圍內向西北方向擴展,覆蓋蓮華、普吉片區,同時向北以條帶狀延伸至茨壩。
1991年
中心城區與關上、金馬片區融為一體,城市范圍基本覆蓋二環內區域。其中,朱家村立交周邊呈現明顯擴張趨勢,云南海埂會堂區域以點狀方式發展。
1996年
原本一直孤立的馬街、黑林鋪片區完全融入中心城區,形成以“四區”為主、各區協同一體的城市發展、擴展模式。
2000年
為昆明城市發展轉折點,之后的16年間,城市主要向東南方向擴展,面積擴張了近300平方公里,到2016年面積約為420.5平方公里。
1976年至2000年
昆明城市發展較為平穩,24年間市區面積僅增加了138.4平方公里,并呈現“四區”(五華、盤龍、西山、官渡)依次擴張、直至融為一體的發展特點。
2009年至2013年
發展最為迅速,4年間擴展了115.3平方公里,說明呈貢新區的設立驅動了昆明城市的快速發展,而2013年以后,城市建設速度放緩,土地利用趨于集約化。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