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新坐標科技有限公司!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三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全國上下不斷掀起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熱潮之際,歷時三年多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工作已順利完成,主要普查結果為全面準確把握“三農”基本國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統計支撐。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十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正確領導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現代農業建設成就輝煌,農村面貌和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 現代農業建設成就輝煌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夯實農業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大宗農產品基本供給;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提高競爭力;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實施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土地確權頒證,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增強農業發展活力,提供堅強制度保障;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近年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大宗農產品基本供給的能力明顯提高。全國肉類總產量和水產品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主要經濟作物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保持較高產量水平,為保障大宗農產品基本供給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保障,也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
(三)農業機械化達到較高水平。農業機械擁有量較快增長,廣泛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把農民從歷史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四)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大棚、溫室等農業設施較快增長,改變了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
(五)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文化素質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市民化進程穩步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數量減少。
(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近年來,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工商、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著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大量涌現。
(七)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迅速。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耕地規模化耕種面積占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重為28.6%。規模經營的快速發展對穩定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供應、穩定農產品市場都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
二、 農村面貌和環境明顯改善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近年來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大力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面貌和環境明顯改善。
(一)鄉、村組織數量減少。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鄉、村組織數量減少。
(二)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國家統籌城鄉發展,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三)農村基本社會服務全面進步。2016年末,全國有幼兒園、托兒所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為32.3%,比2006年提高2.2個百分點。有體育健身場所的村所占比重為59.2%,提高48.5個百分點。有農民業余文化組織的村比重為41.3%,提高26.2個百分點。有衛生室的村比重為81.9%,提高7.6個百分點。
(四)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2016年,全國開展旅游接待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為4.9%,比2006年提高2.7個百分點。農村電商由無到有,2016年全國超過1/4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有4.4萬規模農業經營戶和5.1萬個農業經營單位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從事設施農業的分別有48.6萬戶和13.1萬個,從事循環農業生產的分別有12.6萬戶和7.2萬個,從事工廠化生產的分別有1.8萬戶和2.5萬個。大量返鄉下鄉人員在農村創業創新,為農村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 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十九大報告強調,“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多措并舉,深挖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一)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據城鄉住戶調查結果,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63元,比2012年增長47.4%,實際增長36.3%,年均實際增長8.0%。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速比城鎮居民高1.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差距擴大的趨勢成功實現逆轉。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72(農村居民收入為1),比2012年下降0.16。
(二)農戶住房條件改善。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末99.5%的農戶擁有自己的住房,比2006年提高0.2個百分點。
(三)飲用水更加安全。隨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持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顯著改善。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全國有近1.1億農戶飲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占全部農戶比重為47.7%,比2006年提高24.6個百分點。
(四)做飯取暖使用能源更加清潔。隨著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農民生活用能源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做飯取暖使用能源由歷史上主要使用柴草和煤為主,逐漸轉變為使用電、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更為清潔的能源,生活方式更為綠色生態。
(五)衛生設施條件改善。2016年,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的農戶有8339萬戶,占全部農戶的比重為36.2%;使用衛生旱廁的2859萬戶,占12.4%。
(六)耐用消費品擁有數量增加。2016年,全國平均每百戶農戶擁有小汽車24.8臺,比2006年增加21.4臺;彩色電視機115.2臺,增加27.9臺;電腦32.2臺,增加30.0臺;手機244.3部,增加174.5部。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下,十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三農”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現代農業建設取得輝煌成就,農村面貌和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農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為突出。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